一、心態篇
二、環境篇
三、恆心篇
四、聽力篇
五、說話篇
六、閱讀篇
七、寫作篇
八、工具篇
九、考試篇
十、學英文的幾個「不要」
附錄:Q&A
如果在我陸續出文的期間,有其他的想法或更好的規劃,可能會再做一些調整變更,不過我想,大致上目前應該就是朝著以上十個主題分別發文。主題一到四,是給有心學好英語者的一套心理建設,而且我相信適用於任一種語言的學習,不限於英語而已。主題五~八就是比較制式化地從聽、說、讀、寫四種面向探討學習方式,主題九~十為實用面的討論,關於學英文的建議使用工具、資源,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大小考試該如何準備、應戰等等。最後再附Q&A,針對一些零碎問題提出解說,例如「單字背不起來怎辦?」、「一定要學文法嗎?」等常見疑問。以下先說明學英語的心態。
語言是人類的自然產物
我在〈▇ 如何把英語學好?—前言〉提過,語言是因應人類生活上的需要而誕生的。沒有一種語言應該受到特殊待遇或者歧視,因為語言本身非常地中性,它是很無辜的,沒有所謂對與錯,好或壞,我們不應該懷著有色眼光看待它,不管是政治的眼光也好、民族意識也好,都是很沒有必要的。如果要說語言具有任何色彩,那麼,應該是地方人文色彩,所關切到的純粹是人,是為了人而產生的,是人類在地球生活下來的產物。
語言沒有優劣尊卑,只有流傳普遍不普遍,使用人數的多寡而已。有人會認為,法文是世界上最嚴謹的語言,或者說義大利語是最優美的語言等,多少都懷著一些民族崇拜色彩,不見得非常客觀,就好比爭論哪國料理最好吃一樣,見仁見智,沒有太大意義。當然,世界公認法語是所有語言文法最嚴謹的,用法語寫成世界通用的法典最適當不過;這也只說明了不同語言各有自己的特色,並不能因此標記出語言的優劣尊卑。利用語言的特色、長處,做出對人類最好的決策,是人類的天性;我們都希望能成就人類的最大利益,少數服從多數是天經地義的自然法則,不需要特別議論就能夠領會的道理。因此,有些少數民族的語言沒有機會廣為流傳,或因學習不易加以空間的限制,在時間的沖刷下漸漸被淘汰遺忘,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是自然生態發展的結果。被人類使用的語言自然會流傳下來,而廣為流傳的語言,當然也是許多的機緣和人類生態的發展使然。兩百年前恐怕誰也沒想到英語會成為世界語言,即使在十八世紀英國海上霸權時代,也沒想到來日東方世界會掀起英語熱,而中國滿清末年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誰又能料到數百年後,西方世界竟能捲起一股學華語狂潮?
拋開功利主義才能學好一套語言
以上之所以說了這麼多,主要是希望大家在面對英語時一定要抱持一個輕鬆客觀的想法,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學英語是迫於無奈,是因為學校要考,因為工作要考證照,因為必須出國唸書等等。這都是給自己不當壓力的想法,所能夠激發的動力與熱忱是不容易持久的,而且容易為自己帶來負面的壓力和學習情緒。學習語言如果不能以愉快的心情看待,會學得很「死」,也就是說,難以活用。即使學得很精,考試過關斬將,但是容易和真實的語用脫節,而且腦子理所學到的就是一堆死學問、死知識。舉個例子來說,就好比學歷史,有的人學得很開心,講起歷史上的事件,就像說故事一般如數家珍,彷彿自己曾經存活在那些年代一樣生動,而且邊說還可以一邊觸類旁通,激盪出更多的想法和思考;有的人一樣可以在考試時取得高分,講起歷史事件,就像是個機器人一樣有問必答,每發必中,但是感覺就純粹是一個現代的人在記憶過去的事件而已,記憶力和整合能力都相當好,但是歷史事件到他口中就是聽起來不大生動,令人哈欠連連,那就是死學問,宛如一灘死水,無法激起求知慾望的波濤。
學語言也是一樣的道理,學了就要用,因為想使用它所以才學。這種心態,簡單來說就是「熱忱」。今年的四到六月我接受華語教學的短期師資訓練,最近因緣際會之下收了一位阿拉伯人的家教學生,他完全不會說中文,一個字也聽不懂,更別提讀跟寫。他來台灣已經十個多月了,竟然還是完全的「零起點」程度,我有點吃驚,便問了他原因。一問之下才發現,他其實對中國語言、文字感到不屑一顧,因為他覺得太複雜,不方便使用,是一套不太好用的語言系統,所以每天雖然到處聽得到中文,也會自動把心眼關上,完全當作大自然的鳥叫蟲鳴般,聽不懂就算了,反正不想懂,平日工作也有秘書為他翻譯,生活上到處可見英文倒也不成問題(大不了雇個外勞打理一切居家採買,我猜)。
他的英語說得相當流利,雖然在發音上受到諸多限制而帶有很重的阿語口音,但他是商場上打滾的老江湖,天天都得用英語做生意,所以英語說得呱呱叫,聽說讀寫沒有什麼困難。既然如此,我心想,那學華語又豈會難得倒他?純粹是心態的問題。他現在之所以想請中文家教學中文會話,完全是看在世界說華語人口飆漲的趨勢而不得不即時跟進,以免錯失商機。但他是缺乏熱忱的,他的學華語動機很純粹,但是有必要調整,否則會學得很痛苦,我很委婉地暗示了他這一點。他也很聰明地了解我的意思,明白地告訴我,從現在開始他要對中文培養興趣了。而昨晚是我第一次為他上華語課,從發音開始,一邊學一邊告訴他語言發音的共通性和差異性,以及中文一音多字的困難點所引發的許多趣味性和笑話等等,都讓他覺得很有趣,也覺得可以感同身受,因為語言誤解的問題所鬧出的笑話,其實是在任一種語言裡都可能發生的。人類的幽默感,畢竟是循著相同的神經迴路而產生反應;語言或可以相差甚遠,但是隨著語用而產生的幽默笑料,往往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個人是覺得這是我喜歡語言的熱忱之一,不是只針對英語。
啟動外語學習的重要開關——熱忱
說了一大堆(你們將發現其實板豬話很多……),到底熱忱從何而來,如何建立?這倒是一個難以定論的問題,因人而異。語言對我而言就是有趣的,因為它反映了不同社會的文化,文化的發展,可以從語用變遷的足跡當中看出文化生活演變留下的痕跡,而語言的改變又影響人類的生活行為,兩者交互作用之下形成一種非常妙不可言的關係。你如何看待語言,就是你如何看待歷史,也是你如何關心人文與生活。
熱忱的來源,以我個人來說,是源於強烈的好奇心。由於對語言的使用存著強烈好奇心,便能促發更高的求知慾望;曾經有一次,我不過是看過「yap」、「yep」、「yup」的三種不同用法而有小小的疑問(詳見 ▇ yup 與 yep 何者為是?),其實只要找個外籍人士問哪個對,現在通用拼法為何者,或查字典看哪個字對即可,偏偏那些對我來說都無法滿足好奇心,於是展開了一連串尋找解答,追根究柢的研究——網頁接二連三地開啟,連結之外又連結,還請教幾位身邊的英語高手朋友切磋討論一番,挖出的知識,了解的現象也愈來愈多,然後再經過閱讀消化、融合彙整,剔除不值得參考(就是較缺乏根據的路人說詞)的資料,最後得到完整的新知識。
這番追尋與結果的獲得,是自己辛苦得來的知識,其中嚐到的成就感,比在課堂上聽懂師長的講解還要令人滿足,比考試答對習題還要令人興奮、愉悅,因為這分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這才是做學問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可以訓練自己獨立思考、判斷,並為往後更長遠的學習生涯建構一套積極正面的學習模式。此外還要說明的是,當我們追求知識時,讓好奇心止渴的結果或許看來最重要,但獲得最多的部分卻不在結論,而是搜尋過程裡的大量閱讀、理解、判斷。在過程中可吸收到許多未學過的詞彙用法,且是在不知不覺中,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習得的。或許過一段時間會遺忘這些新知,但如果常常進行這樣的閱讀工作,同樣的字相遇機會很大,久而久之這些字就很自然地進了我的字彙庫,不需要刻意去學了。這又牽涉到「閱讀篇」的學習方式,老實講,語言學習的各個層面肯定是環環相扣,交互影響才有進步,缺一個環節都不行。而支持這些環節緊緊相扣的精髓,我會告訴各位的是,熱忱。它能賦予你無限動力,是學語言必須燃燒的卡路里。
如果各位的情況跟我不太一樣,對學習語言比較欠缺好奇心怎麼辦呢?那麼,先從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著手。喜歡聽歌的人,聽英語歌,從英語歌詞學起;許多英語歌的歌詞寫得真是相當不錯,前提是,要選正面一點的歌,請不要聽重金屬、繞舌歌,因為那些歌的歌詞有太多暴力情色字眼,以及較低俗粗鄙的語用,並不切合實際需要(除非是幫派幫主要準備到美國去作黑道幫派交流、結盟,這樣的人應該不多吧?)。如果你喜歡文學,愛看小說或詩,也可以開始讀一些英語的著作;愛看電影的人,可以從電影學英語,還能練聽力,學腔調,一舉數得;愛看影集的人當然少不了看一些膾炙人口的外國影集;愛看球賽的人,可以看看外國的球賽節目,我以前有一位國三(現在應該讀大一了)的學生,英文聽力嚇嚇叫,就是為了看球賽練出來的。其實我們只要把平常喜歡的育樂方式轉換成英語頻道就可以學英語了,從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著手,會讓英語變得有趣得多,活潑得多。以我個人而言,我愛聽英語歌,愛看英語電影、影集,也愛讀英文詩,以前很愛看英語小說(現在比較懶,都看英語漫畫),這些興趣也是使我學英語的熱忱持續恆溫(高溫,不是低溫喔)的原因之一。
興趣很重要,而這是你我身上一定都有的東西。把它找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