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來自:這裡
作者:楊為傑醫師
幫孩子完成太多的事,結果?
如果您有在留意,應該就偶爾會看到一小四大(父母+一邊的祖父母),或一小六大(父母+兩邊祖父母)的畫面。大人圍繞著孩子,打點好他所有的事情。孩子其實也兩三歲了,但是東西通通在別人身上,什麼東不用拿,不用背。或者是一歲多的孩子,不愛講話。為什麼?因為他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大人會自動化的「執行小孩給的指令」。重點是照顧者還沒有發現自己是在「服侍」孩子。或者小孩哭一下,大人自動進入投降模式……。
看似小事,但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
兩歲就學會發號指令
我有個朋友跟我說,他把家裡幫忙照顧孩子的外籍移工辭退了。但是理由並不是您猜的「她做得不好」。其實是反過來,這位來幫忙的外籍朋友,「做得太好了」。結果他才兩歲的女兒已經會發號施令:「你,過來把我的鞋子穿好」。他驚呆了,只能火速謝謝他這幾年在台灣的幫忙,終止合約。因為他知道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小皇帝,4 NI?
這幾年,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孩子。
有一個五歲多的弟弟來門診,候診時在看電視。到他的號碼時我們請他進來,可能因為他還想繼續看電視,所以不想移動。久勸不理的情形下,他的媽媽請我們把電視關起來。然後這孩子就大。怒。了。在診間外瘋狂的發飆,還打他媽,然後瘋狂跳針的說:「為什麼關我的電視?!為什麼關我的電視?!」我都驚呆了。
還有一次,一個六歲多的妹妹來看診。他走前面,後面尾隨一位成人。孩子的書包、水壺、手提袋,都在那位成人的身上。然後因為他鞋帶鬆了,我們護理師好心提醒:「妹妹,你鞋帶掉了」。這位妹妹坐到椅子上,把右腳平舉,然後用手指著他的鞋子,用眼睛看著那位成人。連一句話,都不講。這位成人,就立馬蹲下去把她鞋帶綁好。您猜這位成人是她的誰?
一歲起,盡可能地讓孩子照顧自己
一歲開始孩子就會開始顯現出他的「獨立性」。這是個放手的好機會。這段愛說「嫑嫑」(跟一下流行)的時期,乾脆就讓他去做他要的事情,自己負責。愛自己走路就自己走,但是摔倒了就自己站起來,不要討拍。我們只要在旁邊確定環境的安全就可以了。兒子從小走路摔倒,我們從來不衝上前。而是在旁邊看著他有沒有受傷,他每次靠自己站起來時,我們就會鼓勵他「你很棒,很努力」。當個啦啦隊,這樣其實就夠了。
我很喜歡台大葉丙成教授的理念:「給孩子劃定一個安全的範圍,然後讓他們在裡面儘可能的胡搞瞎搞嘗試」。隨著年紀的增長,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大。自己嘗試,自己負責。
下圖是我三歲的兒子,我在旁邊看著他洗碗。家人的餐具,也要幫忙洗。我會不會擔心打破?
當然會,但是還是得讓他自己做。
我們是父母,不是僕人
僕人一切都按照主人交代的辦理,但是父母不是。父母是孩子的領導者,要帶領他前進,讓他知道好與壞、對與錯。例如:孩子不肯坐汽座?但是汽座攸關他的生命安全,只有安靜地坐跟哭著坐兩種選擇。不刷牙?刷牙攸關他的牙齒健康,因此沒有不要刷這件事…。
不吃菜?所以?
不寫功課?所以?
父母心態,還是僕人心態。決定我們的做法。對了,那位蹲下去幫六歲女孩綁鞋帶的,是她的媽媽。
結論
我的老師,陳永榮教授經常講一句話:「在家裡當老大的,去外面往往都吃癟」,因為外人並不會什麼都讓他,更不會幫他做其份內之事。我是個多事的兒科醫師,於是我會盡量去提醒我該提醒的。
「擇善固執」是避免教養出小皇帝的最佳方法,做對這件事,其實就夠了。
但最後,我多半只能默默地禱告……。
Source: https://twkid.com/p/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