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袍旅婦
為什麼想推薦這本書?
媽媽我正在廚房水深火熱之時,哥哥大哭著衝過來:『哼我不要理阿妹了!媽媽你也不要理她,她一直惹我生氣,剛剛故意用腳把我的積木踢倒然後還抓我的頭髮!哼媽媽我們不要理阿妹了!!』妹妹也衝過來抱著我的大腿哇哇大叫:『我要媽媽抱抱!』我只能快速關掉瓦斯上的爐火,洗手擦乾,彎腰一手抱起叩叩灰的妹妹,一手牽著覺得委屈大聲抱怨的哥哥,走出廚房,深呼吸~~~~『寶貝,可以好好的跟我說說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相信雙寶以上的父母親對這樣的情景完全不陌生吧*笑!
求生存還是求發展(成長)?
在教養過程中,最讓父母親頭痛的應該是孩子穩定時可愛的像個小天使,但是情緒炸掉的時候卻活脫脫是個小惡魔,只會讓身為父母親的我們氣到血壓飆高想要直接呼出降龍十八掌,可是又想到教養書上說的:不要打小孩,只好左手抓著右手抓到都瘀青還忍到自己心裡內傷(然後一直花錢買波霸XD);或是直接破口大罵或是狠狠把小孩揍一頓,然後到了夜深人靜的晚上再來懺悔…. 有沒有什麼方式能夠根本的去理解孩子跟自己,減少這樣的親子衝突呢?有沒沒有什麼方式讓我們知道小孩那顆小小的腦袋瓜裡面到底在想什麼呢?
相信大家都有買家電的經驗吧!嶄新的家電送來我們大概會先翻閱一下使用說明書,用了一段時間若是有故障請問大家會怎麼做:去翻閱『常見故障排除指南』,先試著自己處理問題!真的不行再找維修人員前來處理!維修人員會看說明書嗎?不會,維修人員他們理解家電的製造組裝原理,理解機器的工作方式,所以機器有問題時,他們可以根據全盤理解來分析解決問題。那麼,面對孩子,身為父母親的我們若是在每個跟孩子交手衝突的過程中總是『上網查詢其他人的做法』,就類似我們在翻閱『常見故障排除』說明書,有時能用某一個方法暫時解除問題,但是下一次又有問題出現時,我們又不知所措!今天想介紹的這本書『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其實就是希望協助各位父母親,成為『能夠自行維修維護親子關係的人』,我不是說上網詢問查詢其他父母的經驗不好,而是這樣的查詢常常是『技術面』,針對單一事件單一方法,可能對他的孩子行得通,但是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氣質,我們無法直接拷貝方法,我們需要的是方法背後的思維原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孩子的大腦有基本正確的認識,將每一個求生存的時刻轉化為孩子與父母親的成長時刻。因此,為了更有效率的幫助各位父母親與孩子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本書吧^^
如何引起孩子的注意
這本書的封面非常可愛,有五個情緒不同的彩色娃娃,讓我想到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裡面的樂樂憂憂怒怒厭厭驚驚等情緒主角,我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哥哥兩歲多,會抱著書說這本是他的,可能就是因為封面童趣的情緒人物吧^^我也很順勢的把情緒人物介紹給兩歲多的兒子,是一個很容易切入的方式! 作者是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以及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前者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臨床精神醫學教授,後者是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兩者的學術以及臨床經驗豐富,書中的案例以及插畫非常容易理解,作者在本書的寫作中已經做到了自己想要傳達的:先與孩子/他人連結再做引導!
這本書我想要分兩個部分介紹,這篇文章我們先介紹大腦的整合以及其重要概念。有了對大腦基本概念認識,我們可以對孩子的行為有更正確的期待以及適切的引導!
大腦的構造以及兩個重要概念
大腦構造:左右上下
大腦的構造複雜,我們可以將大腦想像為一個擁有不同單位的政府機關,政府機關下達最後指令之前,各個部門必須要先搜集相關資訊以及各方意見,在不同的權衡之中找到相對的平衡點,最終做出決策!大腦的各個部位也類似如此,以往我們大多看到將大腦區分為左右半腦,左腦屬於邏輯的、語言的;右腦則著重於處理身體感官知覺、原始情緒以及個人記憶;作者提醒我們,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要記得先連結右腦的情感部分,再引導左腦的邏輯理性部分!而這本書中除了用這樣左右腦的概念之外,另外加上了上下層大腦的概念!
上下層大腦:前額葉皮質的發揮以及杏仁核的滅火
我們來想像一棟兩層樓的住宅:一樓應該會是客廳、廚房、浴室等負責提供家庭基本需求。爬上樓梯來到二樓,應該會是溫馨舒適的臥室、明亮的書房有著大片落地窗,擁有更好的視野,能夠激發人更深刻的思考或執行更複雜的計畫。上下大腦也是如此,下層大腦是較為原始的,包含腦幹以及邊緣系統,位於大腦部份較低的區塊,大致從脖子上端到鼻樑。這個區塊負責基本生存功能例如呼吸眨眼、與生俱來的反應以及衝動(戰或跑?)以及強烈情緒(憤怒或是恐懼)。在狩獵採集時代這樣的原始基本功能非常重要,在野外有個風吹草動就必須第一時間做出決定,否則等思考完到底草叢裡躲的是兔子還是獅子的同時,應該已經被吃掉了XDD 然而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安全越文明,這時候我們的上層大腦也越發重要。上層大腦由大腦皮質以及其他部分共同組成,尤其是額頭後面的部分,包含所謂的中前額葉皮質!要記住前額葉皮質是我們控制情緒掌握自己很重要的部分!上層大腦的進化程度更高,有助於幫助我們用更全面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在這裡發生的是更複雜的心理過程,比如思考、想像和計畫,他掌管最重要的高級分析思考功能,也因為其精密性以及複雜程度,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一些良好的特質也在此發展!
杏仁核顧名思義,大小形狀都類似杏仁,屬於大腦底部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也就是屬於下層大腦。它的作用是快速處理以及表達情緒,尤其是憤怒以及恐懼。這在危急的時刻非常重要,只要我們感受到威脅,我們的杏仁核能夠完全的接管以及挾持上層大腦,所以當我們看到崩潰無法溝通的孩子時,我們可以輕輕的告訴自己『他被杏仁核綁架了』!該如何拯救被綁架的大腦,我們下篇文章會談!
其實我前前後後跟兒子討論大腦構造,從兩歲多到現在,也已經兩年多了,他慢慢的有一點概念,這是他畫的自己的上下層大腦!
我們也討論了誰住在樓上(樂樂姊姊謹慎姊姊憂憂怒怒—>他很堅持憂憂怒怒樓上樓下都有哈哈)
誰住在樓下(怕怕憂憂驚驚怒怒)
哥哥說這張圖片住上層思考姊姊去上廁所了所以沒有畫XDD
認識了大腦的基本構造,我們再來介紹大腦的兩個概念:
1. 大腦是可以形塑的,就像肌肉一樣,我們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那麼,是什麼形塑了大腦?答案是經驗。每一次的經驗都會啟動特定的神經迴路,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終其一生都在『建立迴路』以及『重建迴路』。現代的幼兒發展觀點認為,父母親為孩子提供的經驗,可以直接形塑孩子正在生長發育的大腦,孩子的神經可塑性非常高(其實不僅僅是孩子,就算是成人大腦也是可以透過經驗以及專注的學習而改變,最明顯的是倫敦的計程車司機)。舉例而言,連續看電視、打電動或盯著螢幕幾個小時,會以某種特定方式建立大腦迴路;學習、音樂以及運動又會以另一種特定方式重建大腦迴路;跟家人朋友在一起,參與人際互動,又是另一種大腦迴路的建構。也就是說,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會影響大腦生長的方式(但是每個人又不一樣)。父母親可以協助孩子在生命開始的頭幾年建構良好的大腦神經迴路,協助孩子整合大腦不同區塊的協調運作。
2. 人的大腦要到二十幾歲才完全成熟:我們出生時下層大腦就已經發展得差不多了,但是更精密更複雜的上層大腦則要到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成熟的速度主要受到基因決定。也就是說在幼年時上層大腦一直處於大規模施工狀態,然後在十幾歲到成年初期,還要經歷一次大規模的改建。所以身為父母親的我們對於孩子時常的失控可以比較理解了,因為他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這時的我們要有耐心的協助孩子的上層大腦施工,並且將連結一二樓的階梯(之後我們稱之為心智階梯)架設好,讓上下層可以更好的合作發揮功用。當然架設過程總是困難重重,還常常要面對失火的杏仁核把心智階梯燒掉,對父母親來說真的是一場耐力考驗。上層大腦能夠正常運作,我們就比較容易看到孩子穩定成熟健康的特質,但並不表示孩子從此以後就會變成超人或者永遠不做幼稚欠揍的事情>////< 有點兒像是我們好不容易減重成功,若是不能維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超重的數字依然會出現在體重計上,但是我們擁有正確的觀念以及良好的習慣時,我們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把自己調整回到最好的狀態;而上下大腦整合良好的孩子也是,遇到事情能夠更快速的調節自己的情緒,考量後果,三思而後行並且顧慮他人感受
我們再複習一下孩子大腦的特性:大腦是具備高度可塑性的,要到二十幾歲才完全成熟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很長時間可以上下其手(大誤),父母親可以透過提供不同的經驗(以大腦來說類似大腦肌肉訓練)來強化或是重建大腦神經迴路,並且協助孩子整合上下左右大腦,讓大腦各部位能夠更順暢的合作協調!
最後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狀況,如果小的大哭大鬧,大的委屈生氣,利用上面我們剛剛了解的大腦特性,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我總是會抱著哥哥先安撫他的情緒(連結左腦):『親愛的寶貝,我知道你很委屈,媽媽懂!要是媽媽辛苦組的積木被故意破壞我也可能像你一樣好難過好生氣!』等哥哥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繼續抱著他跟他說(引導右腦)(再加入上下大腦的概念):『寶貝,等下我會陪你一起把玩具復原,好媽?不過有件事情媽媽想要請你幫我的忙!你看妹妹現在兩歲,她的大腦上層蓋好了嗎?』寶貝會搖搖頭說還沒。我接著說『對呀!你兩歲的時候跟妹妹現在一樣,動不動就大哭生氣在地上打滾,因為你們的上層大腦都才剛開始要蓋,通常都是樓下在運作,你的樓下住誰呀?』哥哥會邊想邊回答:『憂憂怒怒驚驚怕怕他們!他們不大會思考,要請住在樓上的樂樂幫忙!』我摸著他的頭說:『是呀!你是妹妹最棒的哥哥,妹妹什麼都學你,所以我要請你當我的小幫手,我們一起協助妹妹把樓上蓋得很好,很明理,可以溝通,像你一樣體貼,好嗎?你怎麼對待阿妹阿妹就學你怎麼蓋樓上,如果我們都生氣地罵阿妹,她就會把樓上蓋得跟我們生氣的樓下一樣,這樣兩層樓都住著怒怒,天哪怎麼辦(裝出驚慌失措的臉)!!阿妹會更容易生氣我們就更慘了~~』哥哥通常都會笑出來然後很懂事的點點頭,我再來會抱著妹妹進行類似的過程但是語言部分更簡化,先同理妹妹想要跟哥哥一起玩的心情,然後提醒她要注意尊重哥哥的所有權,並且去跟哥哥道歉然後協助復原或蓋一個新的!之後有時間再跟孩子談談這樣的事情下次可以如何處理會更好!請他們試著找雙贏局面!
這裡有兩個重點要注意:
1. 因為我家哥哥已經可以控制自己:再如何生氣都不會動手打妹妹,所以我會優先處理哥哥的情緒並且給予哥哥注意力!若是哥哥動手打妹妹,我會優先給予妹妹檢查安撫以及注意力,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打人在我們家是很嚴重的錯誤,會導致媽媽的忽視(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孩子天然會爭取父母親的注意力,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另外一點是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是媽媽最重視的,所以我會優先確認被打的人有無傷勢。
2. 不需要責罵孩子,孩子隨時在維護自己的物品所有權,以及想要爭取注意力或者想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安撫他們時替他們點出來,讓他們自己慢慢的去認識並察覺自己深層的心理因素,有助於他們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認識以及包容!
期待孩子是理性的、會調節情緒、會做出正確決定、會三思而後行、會善解人意等等,都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該理解,孩子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展現出這些特質,取決於他們的年紀(大腦的成熟度),還有父母親的協助(我們給予孩子什麼樣的經驗,協助他們建構了什麼樣的大腦神經迴路)。
下一篇文章我們再來談談記憶的特性,以及聊聊孩子斷線時我們可以如何做會更好的案例!
最後附上一張妹妹自畫的大腦!嗯~~~蠻寫實的啊好混亂哈哈哈哈>////<
Source: https://twkid.com/p/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