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為傑醫師

 

孩子產生呼吸道疾病時,家長很常會聽到孩子有「痰聲」。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會主動幫孩子「拍痰」,但也有家長會問說:「楊醫師,不是聽說拍痰沒有用嗎?」有的醫生說要拍,有的醫生說不用拍。到底是怎樣?

 

 

 

 

先說結論

孩子「有痰」時,到底要不要拍痰?

答案是:不知道。要看狀況。(文末有實際的建議)

這是什麼答案?根本沒有回答問題。是啊,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因為一個「有痰」的狀況,有太多可能的原因了。原因不同,處理的方法當然不同。要回答「該不該拍痰」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定義什麼叫「有痰」?

 

 

什麼叫「痰聲」

醫生在問診的時候,家長很多時候都會跟我們描述孩子的症狀「有痰聲」。然而,家長說的「有痰」,常常跟醫生指的「有痰」,完全不一樣。

請各位家長思考一下,什麼時候您會描述孩子「有痰聲」?

通常家長指的「痰聲」,多半是指「聽到呼吸道有呼嚕呼嚕的聲音」。而醫生指的「痰」通常是指來自氣管的分泌物。很多狀況都會讓家長覺得「有痰」,例如:

  1. 嬰兒的胃食道逆流,喉頭會有聲音,其實是因為奶水溢回到喉嚨的聲音
  2. 鼻腔有分泌物。鼻屎、鼻涕、或異物都有可能。
  3.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感冒),也會令人覺得「有痰」
  4. 細支氣管炎
  5. 支氣管炎
  6. 呼吸道感染併發氣喘
  7. 支氣管肺炎
  8. 肺炎
  9. 族繁不及備載

 

「有痰」的情形如此之多,所以「有痰時該不該拍痰」這個問題就難以回答。因為變數太多了。再說所謂的「拍痰」方式也很多,每個人使用的方法可能都不同。一個嚴謹的科學結論必須先把各種變因盡可能地控制下來後,才能做出節論。而在執行醫學研究時,一般會使用「胸腔物理治療」來做研究而不是「拍痰」。而所謂的「胸腔物理治療」,使用的方式就遠遠多於拍痰了。胸腔物理治療包含了:拍痰、姿勢引流、抽痰等等。

 

以下就跟大家分析一下某些特定狀況下,「胸腔物理治療」到底有沒有用。

 

 

 

肺炎時,拍痰有沒有用?

2019 年 1 月 2 日,實證醫學最高殿堂之一的 Cochrane Review 發表了一篇文章,評估孩子肺炎時,「胸腔物理治療」對於病情有沒有幫助。該論文收集了六篇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總共有 559 位肺炎病人,年齡分佈介於 29 天到 12 歲。

結論:

  1. 使用「胸腔物理治療」的患者,也許可以降低死亡率(Risk Ratio : 0.28, 95% CI :0.08-0.90)
  2. 至於其他次要的指標,例如:是否早點退燒、是否能改善血氧濃度、呼吸速率是否有改善等等。有使用「胸腔物理治療」與沒有使用胸腔物理治療的組別,在上述次要指標中,沒有明顯的差異。
  3. 胸腔物理治療對於得到肺炎的孩子有沒有幫助?本論文無法得到明確的結論,也沒有明確的推薦說該做或是不該做

 

但是另外一篇 2018 年 2 月的論文中,倒是有提到孩子肺炎時,如果使用蒸氣治療+胸腔物理治療,可以改善孩子的呼吸指標,如:血氧濃度、呼吸速率、心跳速率等等

 

 

細支氣管炎時,胸腔物理治療有沒有幫助?

2016 年 2 月 1日,Cochrane 也發表一篇論文談談細支氣管炎,胸腔物理治療到底有沒有幫助?該研究收集了十二個隨機對照實驗,1249 名孩子,全數都是兩歲以下。結論是:傳統的胸腔物理治療(泛指拍痰這件事),並沒有辦法改善疾病嚴重度、住院天數、血氧濃度等等指標。

 

 

我的結論與建議

要依賴研究的結果,去回答某些比較籠統的臨床問題,有時候並不容易。因為在做科學研究時,必須先定義問題、定義目標、定義研究手段。好處當然是很嚴謹,但缺點就是答案通常無法滿足大家的期待與疑問。以這次的問題「孩子有痰時,到底要不要“拍痰”?」而言,因為孩子有痰這個狀況變化很多,所以很難回答。有時候也許需要,有時候也許不需要。所以第一件事情應該是先確立診斷。

對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或者是胃食道逆流等狀況來說,可以說完全沒必要。因為拍的地方(胸腔)根本沒有所謂的「痰」,拍了也是白搭。

 

但如果是細支氣管炎、肺炎等狀況時,雖然拍痰並無法帶來明確的好處,但拍痰這件事也沒有絕對的缺點。某些孩子會因此得到好處,有些不會。這時候家長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考慮幫孩子拍痰,同時跟醫師討論您幫孩子拍痰後,孩子的反應如何。在過往的臨床經驗中,的確可以看到某些孩子在拍痰後明顯的進步。有些肺部塌陷的孩子,拍了一兩天,肺部就打開了。也有些家長會跟我們說「拍完痰後,孩子咳一咳,晚上好睡很多」。

 

再重複一次我的結論與建議

先確立診斷後,再根據醫師的臨床判斷決定要不要拍痰,怎麼拍。

以上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ochranelibrary.com/cdsr/doi/10.1002/14651858.CD010277.pub3/full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650183
  3. https://www.cochranelibrary.com/cdsr/doi/10.1002/14651858.CD004873.pub5/full

 

 

 

 

 

 

 

 

Source: https://twkid.com/p/3445/

Scroll to Top